2010年11月21日

「凱稻」不賤賣 吳音寧自曬自食

〔自由時報記者顏宏駿/溪州報導〕

作家吳音寧日前收割的「凱稻」因收購價格太低決定留給自己食用,問題是現今農村烘稻場不接受微量烘稻,吳音寧只得天天曬稻才能換得一口飯吃。

吳音寧為凸顯「土地正義」種植凱稻,本月八日收割六百台斤的溼稻穀,當日糧商收購價格每百台斤八百六十元,等於辛苦了一百廿天只能領到五千一百六十元的糧價。

數量太少 糧商不願代烘
由於收購價太低,吳音寧不接受收購,決定把稻子烘乾後輾米自己食用,但吳音寧發現,農民若要烘稻一定得繳糧,糧商絕對不會破壞市場規則為個人烘稻,為此,吳音寧不得不把六百台斤的稻穀載回家裡自己「曬穀」。

體會盤中飧粒粒皆辛苦
這一個月來吳音寧得拿著稻耙守在曬穀場,每十五分鐘就得翻一次,稻穀曬乾後,再請碾米廠代碾成白米,留著自己吃,十足體會「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」的道理。

稻子收割師李健中說,剛收割的稻穀乾溼度約在廿五度,必須烘稻至十八度以下方能碾米,現今稻穀幾乎全數採用巨型烘稻設備,每一台烘稻機的容納量動輒以噸起跳,所以繳到糧商的稻穀就像流進大水庫,農民想吃到自己種的稻米,只有自己曬穀一途。

吳音寧說,種稻機械化後,稻子收割效率大幅提昇,但諷刺的是農民吃不到自己種的稻米,市場所有的規則都是上游資本家在制定,小農註定被剝削;工業革命後,農民為了大量生產,加速使用石化原料,連最後烘稻都使用柴油加熱,這一切都印證工業革命是加速人類離開土地,農民對機械與石化原料仰賴日深,離開土地的速度也越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